当前位置: 首页 >> 光荣榜 >> 工会 >> 正文
半亩方塘长流水,春风化雨育新苗
——记我校2016年度十大优秀教师李捷教授
李捷,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本科生与硕士生导师,任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在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活中,李老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待学生无微不至,如春风化雨,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在科研中埋头苦干,严谨刻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身为教师,我们的所言所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为学生服务,倾其所有。”李捷老师为此躬身笃行。
教风严谨,刚柔并济
任教多年,李捷老师同时教授、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一套教学风格。李老师对待学生“刚柔并济”,在严格要求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坚固学生意志的同时,他倾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资源条件和最充足最自由的空间选择。为保证教学质量,不使课堂“枯燥死板”,李老师十分注重教学互动,把学生组成团体,课业提前分配到课下,让学生有准备充分的时间参与到教学中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讲堂上下,李老师语气和蔼,谈吐儒雅,见识广博,使人恭敬而不疏远,这是他多年任教形成的人格魅力。论及传授知识,李老师提出:“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以每年每月甚至每日的速度不断更新,而我们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至少2-3年才能更新一次,其中不免有许多知识理论被修正。”为保证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最新、最权威的,李老师时刻关注相关学术的知识成果与研究进度,采用方便教师修正、利于学生吸收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并及时更新修订。
在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的同时,李老师更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身为人师,教书育人,我们要培养出的是人才,而不是工具。”他讲道。“在你们上大学的这几年中,知识更新得很快,你们学习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掉,但学会做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人,受益是终生的。”李老师始终清楚自己能在学术上指导学生的有限性,希望并致力于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教授学生“捕鱼”的技巧,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学会学习。“我们学校的学生接触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时期较晚,期望大一新生以轻松的态度积极参与,不记成败,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得多。”“有参与才会有发现,才能有进步,投身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李老师经常说。在教授本科生时,李老师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在他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而在对待研究生时李老师要求十分严格,即便自己有充足的资源可供学生参考,依旧让学生自己动手,从零开始,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与能力。“只有一晚上的时间,需要独立翻查外文答疑,自己构建模板,自己填充内容,第二天早晨又反复修改达10稿。起初我们根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但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做到了!”一位参与本届科技创新大赛的在读研究生激动地说。
挖掘闪光,亦师亦友
“我们不应该只从学习成绩的角度去评判一个学生的品质,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待挖掘的闪光点。”李捷老师说道。李老师担任环科专业班主任,于2007年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往年环科专业的班级少,我了解和帮助学生的机会也就多些。”对此,李老师自谦道。他深入到学生教室、宿舍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日常生活,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工作细致,给予关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刻苦完成学习任务。
2004年,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老师注意到班级中贫困生非常多。为了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争取更多学习时间,李老师积极联系社会力量捐资助金,率先牵头建立了学院第一个捐资助学项目——“姚林奖学金”。
李老师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并学以致用。在李老师担任环科专业班主任期间,一名叫史维忻的学生引起了他的关注,这名学生听课并不十分用心,通过沟通交流,老师了解到他在IT方面有其专长。“李老师鼓励我学习研究IT,邀请我到家中弄网络,与我一起吃饭聊天,是我的良师益友。后来我去英国留学读研,现在的工作也同IT和专业知识密不可分。没有他的支持,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我。”史维忻回忆道。09级环科研究生李松虎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基础极差,但细心的李老师发现他十分聪颖好学,并且动手能力强。尽管实验课程本应在一年后才开始,但李老师鼓励他在课下就开始练习实验,并耐心指导,为他找来各种资料。及至2012年李松虎毕业时,他有5篇文章被EI收录,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3篇,其中的一篇论文,李老师耐心的给予指导修改,从结构到语法甚至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修改达35稿;李松虎还曾以全院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矢志科研,反哺教学
在科研方面,李捷老师认为: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一门必修课,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和钻研。“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李老师身体力行,自2007年起,每年都作为学院科技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并在2013年指导环科专业本科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得一等奖,其本人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李老师多年以来发表科技论文共4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4篇;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专利2项。承担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课题10项。
在收获科研成果的同时,李老师将自己的成果与教学密切联系,将自己的科研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这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理解,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他的学生如2006届本科生邹晓元、2014届本科生王媛媛的毕业论文经修改后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
李老师认为职称和学历并不代表一个教师的全部,也绝不是他唯一追求的东西,如今他依旧向年长的老教师和优秀的教师请教,用谦虚的态度践行学无止境的理念追求。为开拓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李老师于休息日仍然做着如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理事、青岛市海岸工程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在与同行的交流及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并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反哺于教学与科研之中。
除教学、科研工作之外,李老师还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他担任着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建设尽心尽力。
访谈的最后,李老师说道:“我只是学校里的一名普通的老师,学校里比我优秀的教师比比皆是,我只是把平常的事做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