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荣榜 >> 工会 >> 正文
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记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度十大优秀教师王春鹏
王春鹏,教授,我校艺术学院副院长,青岛市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岗位和学院管理工作上,王教授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人格的成长、专业技能的提升、社会服务项目的锻炼到就业工作,都认真对待,尽心尽责,以严谨务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
引领学生的专业成长
作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王春鹏教授积极推进学科建设,致力于专业团队能力提升,申请获批了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并积极进行教研设备申报后续工作,努力配合校职能部门完成综合造型实验室设备的采购安装等工作,改善了师生的实验条件,搭建起艺术类专业产学研的平台。
针对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专业培养的知识面太窄”等问题,王老师构建了工业设计“2+2”教学模式,按“宽专业、厚基础”的原则,以案例教育、课题设计、课堂讨论等方式代替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各门基础课与实践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此模式指导下,王教授又牵头搭建了浙江省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青岛理工大学——上海木马工业设计公司青岛设计中心企校共建工业设计基地等3个高规格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为我校工业设计师生提供了合作企业和实习基地,确保了优秀设计作品得以投产使用,使教学成果得以孵化。
“王春鹏老师专业知识渊博,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在教学中也格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学院李双燕老师告诉记者。在王春鹏教授看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在于阶段性,而依赖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的学习,从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到专业课程,直至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从学生的“口才、文才、看才、手才、脑才”五才的培养,最后才能实现“头脑的‘活’性”。正是源于这样的教学理念,王老师的每次授课都会精心准备、力求知识的综合与创新观念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切身感悟设计创新的魅力和内涵所在。而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校工业设计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企业实施的一年一度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他们对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满意度达到92%,职业素养的满意度达到96%。其中毕业生陈卫祥成为上海大众汽车的主任设计师,并被选派到德国大众汽车总部设计中心;毕业生周枢成为海尔集团设计部资深工业设计管理人员……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王春鹏副院长也始终保持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公平公正地认真开展推免工作,研究生推免的质量逐年提升,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的表扬与好评。而针对艺术学院硕士论文不规范的现状,王教授从开题到最终的论文写作都会逐一规范,坚决摒弃硕士导师和研究生学术不严谨现象的出现。
致力于科研能力的提升
王春鹏教授曾参与编著了《Photoshop CS4包装设计艺术》,并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绿色设计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绿色设计准则和方法研究》等教学研究论文,其中《周村烧饼传统手工技艺研究报告》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教授在自身参与教学科研创新以及专业课教学之外,还肩负着每年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以及从事着学生竞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其中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5次参加全国工业设计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也多次有受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工业设计大赛一、二等奖等殊荣。
在日常教学之中,王教授尤为注重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在研究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先后主持了工业设计“2+2”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育研究、2011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等省级教学改革任务与设计类精品课程群(4门课程)校级教改任务。其中 “2+2”人才培养模式于去年获评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全国工业设计专业及相关设计类专业包括建筑、环艺等相关行业都具有示范推动作用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在锤炼教师自身设计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针对艺术学院科研基础较弱,教师的科研能力欠佳的现状,王春鹏副院长主动组织发动青年骨干教师,邀请科技处及相关专家举办讲座,讲授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与申报课题的渠道,不懈努力之下最终捷报频传:艺术学院在2013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4项课题与3项青岛市级课题,这极大地改变了学院教师心里自己很难开展科研工作的心理状态,鼓舞了大家的创新热情。而在横向合作的项目中,王教授带头示范,积极承揽横向研究课题,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使得近三年艺术学院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是过去近10年的总和。
在担任艺术学院外事副院长期间,王教授积极配合学校国际交流处开展艺术类专业对外合作交流方面的相关工作,在传承我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基础上,已与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加拿大谢尔丹大学洽谈合作办学协议,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拓宽了师生国际化视野,扩大了我校国外交流的知名度。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作为教师,我深知做学问的重要性,但人格和精神的培养更重要,所以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每一个学生。”王教授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的觉悟和思想。每逢中秋,王教授总会习惯性地和在校学生们一同度过,陪伴在远离父母、异地求学的同学们身边,在“倍思亲”的佳节里以师生间情感的团圆给予他们思乡情感上的一丝抚慰。工设141任君行同学说:“王老师生活上平易近人,给人的感觉很亲切,他很重视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时常提醒我们应该注意节俭、节约时间。”
“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大都‘弹尽粮绝’,而我们专业的毕业设计需要做模型和样机,其费用需要1000余元,这对家境贫困的学生而然显然是笔不少的开支。”王教授告诉记者。于是在指导毕业设计期间,他几乎每年都会为特困生出钱做模型,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而不少学生在求学期间在王教授的研究所参与过学问研究与横向合作项目,他也会不忘每月按时给学生发放补贴和奖金。
据王教授回忆,02级工业设计学生李同学因幼时父母感情问题影响,性格和心理存在一定缺陷,在大三下学期就出现了狂躁、长期失眠,狂想多疑,出现幻听现象,时常胡思乱想。王教授在通过几次课堂观察了解情况之后便主动与他谈心,随后在李同学精神异常高峰期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凌晨2点左右都会接到他打来的电话。每次数小时的交谈打乱了王教授正常的生活作息,但他每每想到“这是孩子信任我,情感上依赖我,我不能让他失望”,于是又总会耐心地听李同学诉说,不断地给予安慰和鼓励。在工作之余,王教授也主动联系上了李同学的父亲,积极各种途径来共同挽救孩子,最后通过接近1年的努力,李同学终于趋于正常。
正是源于渊博的知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在生活上对于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王教授成为本专业已经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跟老师联系的最多的人,工作之余依旧在倾听着如今校园之外他们的工作困惑,甚至包括感情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