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荣榜 >> 工会 >> 正文
教书为先勤探索 育人为本勇创新
——记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度十大优秀教师郑少梅
郑少梅,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机械学院材料成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机械学院女工委员。任职十二年来,她始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默默耕耘,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先后获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建功女明星、2014年度十大优秀教师等称号;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佛山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因材施教,师生互动
郑少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除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她还承担了材料成型专业、机械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
14级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小吴同学说道“郑老师课堂上的PPT不花哨,非常的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学生记者还了解到,郑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与本学科前沿进展及相关课程衔接,积极运用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她将CAI多媒体课件教学与课堂练习有机结合,使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既形象,又利于教师随机调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里有一个“前三排效应”,为解决后面的同学不听课的问题,郑老师讲课并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而是绕着教室边转边讲,力求后排的同学也能听清。她还经常对同学们提问,进行课堂上的互动。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喜与老师交流的同学,会主动的问其不懂之处,然后耐心的讲解。学生对郑老师的评价较高,她连续五年的学生评教成绩都为优秀,曾在2009年被学生评为“最具亲和力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郑老师还积极参与学校及学院组织的本科生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经过对所授课程的调研,建立了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等,保证了授课的质量,在学院年度考核中多次获得优秀;在督导听课反馈中多次受到表扬;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多次获奖。
不断提升,科教创新
郑少梅老师2002年硕士毕业后进入青岛理工大学任职,在08年她选择继续深造,在青岛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说:“当时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就选择边工作边读博。虽然当时孩子还很小,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到教书与读书两不误,有时感觉会很累。但读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教学生。”
在教研教改方面,郑少梅老师主持完成了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机械工程材料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材料”的全面建设,并将该课程成功申报成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同时,主讲的该课程也被评选为山东省特色课程群;作为副主编,完成了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工程材料”的编写工作,并曾经编制了“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的校内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郑老师不仅注重教学研究上的进步与提升,同时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将科研工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将学科前沿的知识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6篇,其余均为核心期刊论文,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佛山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
心系学生,勤勤恳恳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郑老师还担任了多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曾获得“优良学风班”等各项荣誉,学生就业以及四六级通过率都名列学院前茅。她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学生开展考研及就业等各方面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大赛、自主创业等,通过这些工作对学生给予全方位的指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郑老师会定期找学生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了保护一些问题学生的自尊心,郑老师一直选择单独谈话,从不公开。每到考研与毕业前夕,很多同学都会向她请教问题,她总是一一作答。郑老师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刘振威说:“记得毕业前夕,郑老师深夜给我发邮件,为我答疑解惑。即使现在已经工作,她对我的教诲还时常萦绕耳边,不能忘记。”
说是老师,不如说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14级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张文韬同学说:“郑老师一直称呼我们为‘孩子们’,她有时会自嘲说‘把学生叫做孩子的老师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在开学之初,郑老师担心我们会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经常打电话询问近况,总是想尽办法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开班会开导大家。”
“拿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奖,但学生的肯定对我才是最重要的。”郑老师很高兴的说,“过年过节的时候,学生们都会发短信给我,我一定会认真地看,然后一条条的回复,从不群发。”郑老师教的学生有的已经毕业多年,但仍然与她保持联系,在她看来,这就是一名为师者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