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荣榜 >> 工会 >> 正文
半亩方塘水长流,事事躬亲育新苗
——记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度十大优秀教师杨书胜
青岛理工大学讲师杨书胜作为博士研究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多年来兢兢业业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真正做到了育人研究两不误,无愧于他山东省社会学学会理事,青岛市市北区社工协会专家顾问的身份。
自2007年起,杨书胜老师就在我校从事研究工作,他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以严谨善思的学风、刚柔相济的教风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顶天立地,刚柔并济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十年的执教历程中,杨书胜老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传统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融合。杨老师清晰地阐释了他的教育方法——顶天立地。“顶天”是指要把经典理论的核心和最前沿的学术发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立地”是让学生学会该理论的实践应用,锻炼学生的调查创新能力。为了彻底贯彻自己的教学原则,杨老师经常阅读大量原著、翻阅最新科研杂志,而且还会将最新的发现补充到讲义中,再提出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去设计研究计划、开展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杨老师说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也能够进一步加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学术互动。教学的过程是个人魅力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杨老师的课堂内容涉及面很广,同学们认为他的课引经据典,大部分的理论结合事例更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杨老师将教师的从教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学习模仿他人的经验,进行教学的尝试,不断熟悉课堂的各个环节;第二阶段是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老师的教学经验来充实教学思想,形成契合实际的教学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自我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杨老师说他目前还在第二阶段,仍要继续努力。“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是杨老师坚守的从教箴言,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不断在学识和修身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他认为一名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学术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理论课堂要做到“通”与“透”,“通”就是要融汇贯通,把碎片化的知识点用逻辑与推理串联起来;“透”就是要把理论观点的目标、推理过程、理论依据、影响、评价、后世影响及现代意义讲清楚。这些都需要阅读大量原著,做好充分准备。杨老师对课堂教学精雕细琢,巧妙演绎,为枯燥的理论涂上缤纷的色彩。“我平时喜欢看相声和小品,它们平均每二十秒都会抖一个包袱,我认为在理论课堂上,也要向相声演员学习,把艰涩难懂的理论讲解成一个个段子,更有利于理解学习。”对于学生,他总是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尽可能地贴合实际来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自身,他总是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演讲、锤炼语言,全身心地深入研究来完善知识体系。
杨老师坦言之前受学生评教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不敢大胆管理,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松懈的不良学风,难有真才实学。所以他对学生采取基于人格尊重的制度化课堂管理——刚柔并济。“刚”是对学生设制度,严要求。首先,严格课堂考勤制度,学生们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都计入总成绩。第二,严格考核学习进度,学生们的课下作业要严格抽查、实践报告要认真审查。杨老师说通过一个学期后,同学们会感觉收获很大,他们不再畏惧“难啃”的理论书籍,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熟悉了专业书评、文献回顾的写作方法,写作能力有所提高。第三,杜绝成绩出现“水分”。针对部分同学“要分”的现象,应该提前警告,绝不松懈。“柔”则是关心学生发展,严中有爱,严中有情。杨老师会把QQ、邮箱、手机等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并且随时与同学们保持沟通;在课间休息的空档,他总是走下讲台与同学们闲聊几句,了解大家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对理解内容的问题,偶尔也会和同学们聊一些文体八卦,以此来增加师生的感情交流。
坚守匠心,深度探索
马克思曾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能够有幸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这句话为高等学府开展研究项目指明了方向,高校老师在专业领域中潜心研究提升自我的同时更应该为社会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杨老师先后主持了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项,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双百调研课题各二项,校名校工程教改课题一项,横向课题四项,累计科研经费总额三十五万元。其论文《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差序格局”概念再辨析》荣获2014年山东省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杨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并不冲突,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好的科研题目,科研项目的开展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所以杨老师会把学生纳入课题组,让学生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杨老师还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并获得学校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件设计比赛、微课比赛三个三等奖。
杨书胜老师深谙“社工不仅要重视理论,更要重视实务”之理。他认为教师的实务工作是对学生最好的表率,所以他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主动报名参加了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社工项目”,并先后带领四名学生两次奔赴地震灾区,他们在100个日夜里为多所受灾学校的师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这次的救灾服务更加坚定了杨老师的专业自信,由此他也认识到社会工作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所以,在担任社工实验室主任的五年里,杨老师建立了危机干预实验中心,开设了危机干预实验课程,让更多师生们意识到社会工作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重要性。
此外,杨老师连续两年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从事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完成青岛市600多个家庭的入户访谈。他还曾指导学生张琪参加2014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工作论坛,并获得了优秀论文三等奖。
“在工作中学习到了实务知识,把这些实务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学生们会觉得这才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这样比较‘接地气’。”杨老师的办公室不大,里面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笔记本电脑,上面还整齐地摆放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学研究》、《正义论》等书籍。“获得十大优秀教师的称号是对我十年工作的认可,同时也是对那些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老师的肯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杨老师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还通过互联网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教学方法。“做研究还是比较辛苦的,和大家在一起研究更能激发灵感,独行快众行远”
以身作则,平实做人
杨老师在教学之余,也在努力给自己充电,目前杨老师还在南京大学读取博士研究生,他用他的求学历程诠释了学无止境的涵义。谈话过程中,杨老师反复强调读书交际的重要性,他认为现代大学生应该多读书,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无论学习生活再繁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多接触社会,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以真才实学迎接来自社会的种种考验。杨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虽然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杨老师重点强调的一句话,他对现代的大学生充满殷切期望,也相信他们能够脚踏实地地务实做事。
当谈及业余爱好时,杨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健身经历,他喜欢去健身、游泳,强健体魄。周末节假日他还会带孩子去动物园、博物馆游玩,玩耍之余也增长自己的见识。当谈及对子女的教育的问题时,杨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育儿观念。他认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发展他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也要训练孩子的吃苦能力,在他们经历了困难后仍然要做到善良、正直,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便是身为父母的职责所在。
杨书胜老师作为我校青年教师的代表,严于治学,以身作则,注重培养严格笃学、寓教于人的良好学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十年耕耘,教书育人,是杨老师对这句话的最佳阐释。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使杨老师沉浸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愿杨老师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卓越的成就,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